close

  昨日下午,處理完堆積的文件後,龍華新區黨工委書記薑建軍便帶著各個部門整改問題的台賬,乘車來到了君子布。等司機停好車後,他直奔河岸。
  君子布是龍華新區東南面一個偏遠社區,今年“5·11”和“5·20”暴雨期間,當地水浸高度超過1.5米、居民受災嚴重,社區情況受到廣泛關註。如今,河道淤泥清理得如何?河堤是何時加高的?排水渠有沒有人來疏通?……一路上,薑建軍邊走邊看,向河岸邊的居民詳細打聽。而就在同時,龍華新區領導班子其他成員也分別來到各自掛點的社區,一一開展走訪。
  一聲招呼不打,直奔社區“走、看、聽、問”,瞭解最真實的龍華,這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下簡稱“教育實踐活動”)中,龍華新區領導班子“行走龍華”的尋常景觀。如今,這一頗具創新意義的民生體驗工作方式已成龍華常態。
  自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啟動以來,龍華新區立足區情實際,將改革創新與教育實踐深度融合,以服務民生為主線,改革破題,創新著筆,充分發揮轄區群眾主體作用,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著力將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打通走“實”。
  上周六下午,深圳市教育實踐活動“深化整改落實,解決民生實事”現場會在龍華新區召開。省委督導組組長、深圳市政協主席王穗明對龍華新區教育實踐活動成果高度評價,同時表示,深圳各區要把教育實踐成果持之、久之、一以貫之,找到與老百姓溝通的萬能鑰匙;聯繫群眾要以暖心為前提,做到取民心、得民心、貼民心;要有實幹,得民心要敢擔當,敢啃“硬骨頭”;制度不能只掛在牆上,只停留在嘴中。
  80%公共財政
  預算惠及民生民生為主線
  龍華新區,位於深圳地理中心,成立於2011年底。多年來,這一片區產業發展高歌猛進,但城市建設卻相對滯後。其中,尤以教育、醫療及交通等公共配套欠賬較多,短板鮮明。
  出行難、看病難、上學難成為龍華新區成立後亟待破解的民生課題。而另一方面,新區成立後,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良好的發展前景吸引著更多的人口涌入龍華。如今,新區175平方公里的轄區實際承載人口已經接近300萬。
  鮮明的民生短板下,是居民持續增長並日顯迫切的就醫、就學及出行便利需求,這也成為龍華新區教育實踐活動中轄區群眾反映最為強烈的問題。
  “教育實踐活動開展得好不好,主要看‘四風’問題有沒有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有沒有解決。”在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伊始,薑建軍即強調,教育實踐以服務民生為主線。
  敞開大門搞活動,聚焦“四風”聽意見,龍華新區通過開通民生熱線、問政龍華專欄、開展民生體驗日活動、請“市民文明觀摩團”找問題等方式,廣泛征求群眾意見。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從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教育、交通、醫療等問題抓起,繼2013年辦好115件民生實事之後,龍華新區今年再度安排71億元用於公共服務和民生支出,占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80%以上,按照“群眾最關心、操作性強、當年可見效”的思路,由社區群眾“點菜”出題目,扎實推進106項民生實事。
  針對“上學難”問題,新區特事特辦、簡化程序,採取新建、改擴建、挖潛擴班等措施,預計年內新增10890個中小學公辦學位和3500個幼兒園學位,緩解學位緊張;對“出行難”,今年新區將建成8條路,開工43條,續建25條,打通至少5條“斷頭路”;為緩解“就醫難”,新區積極推進四所醫院建設,目前項目選址已確定。
  改革主動力
  以改革為民生福利加速
  今年9月1日,龍華新區的家長們收到了一個令人振奮的喜訊——4所新校和2所改擴建學校如期開學,新增公辦學位11500個,新增學位數量達到2012年的5倍。
  這一組數字,對於誕生不過三載的龍華新區,意味著“上學難”的進一步緩解、民生福利的重大突破。
  這一突破的實現,得力於一項正在推進的改革——政府投資項目審批“零時限”(簡稱“零時限”)。與“零審批”不同,“零時限”是在堅持依法行政與遵循工程建設規律、確保工程質量的前提下,以“保開工、優監管”為核心,盡可能減少事前審批,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推動政府職能轉變,行政審批大提速。正是得益於“零時限”改革,新區多所學校建設提速,如期開學,及時地緩解了片區的學位緊張。
  以龍華新區區情實際論,教育實踐活動中面對沉甸甸的民生賬單,依靠傳統的發展思路和建設速度,顯然力有未逮。
  作為深圳新一輪改革的產物,龍華新區肩負著建設“兩區一城”的重要歷史使命,從深圳到龍華,改革精神堪稱一以貫之。改革深化的根本路線,改革成敗的生命線,仍然是群眾路線。“必須將改革與群眾路線相結合,突出問題導向、突出開門改革,從最緊迫的事項改起,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薑建軍表示。
  以改革破題,龍華將改革和群眾路線相結合,探索出一批來源於基層,服務於群眾,特色鮮明、重點突出的改革群眾項目。如創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運營市場化模式改革,龍華新區與寶能科技園共同出資,由企業高標準代建園區周邊多條步道,不僅消除周邊安全隱患,也提升了園區形象,實現企業、政府與社會多贏。
  在今年龍華新區全面深化改革方案中,“服務群眾”成為龍華新區改革的主要著力點,如健全“群防群治、齊抓共管”的公共安全保障體系;探索快速城市化社區治理新模式;打造社會組織培育發展新樣本等等。其中,龍華新區“貓眼大圍合”視頻工程、“群防群治”防地陷等改革已初步破題。
  創新主基調
  “行走龍華”推動作風轉變
  萬眾城服裝市場存在占道經營;部分商戶滅火器過期、逃生通道間距太遠;偉特電機公司消防栓全部被鎖……不久前,龍華新區民治辦事處收到了一份“問題清單”。
  這份清單是龍華新區領導班子成員在“行走龍華”民生體驗活動當天,以安全生產走街串巷發現的安全隱患。對於這些問題,龍華新區要求立行立改,對於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的企業,該停產整頓的一律停產整頓,合格一家放行一家。
  “行走龍華”,這是薑建軍首倡的民生體驗工作法,簡而言之,就是突然通知領導班子去哪裡上車,然後隨意開到新區的一個點,把人放下,大家自由組合,邊走邊看,回來一起總結感悟和問題。
  這種令官方和民間均感到耳目一新的工作方式,在薑建軍看來,“更是一種態度,我們希望通過行走,推動作風的轉變,把民生實事做實。‘行走龍華’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龍華表達。”
  令龍華居民們感到耳目一新的不僅僅是“行走龍華”。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龍華新區堅持以改革為主動力破題踐行,而在具體工作中則以創新為基調,不斷推陳出新,改善工作作風。
  今年5月20日,龍華新區官方微信公眾號“問答龍華”正式開通。細心的龍華微信用戶很快發現,這一新區的官方微信公眾號有些與眾不同,除了開通常規的新聞資訊、便民信息、龍華介紹等資訊類欄目和互動欄目外,上面還有一個“心得體會”。
  很快,“心得體會”貼出了首批內容,原來是龍華新區11位區領導教育實踐活動的個人感悟,領導們以或平實、或細膩、或深刻的筆觸對各自的學習心得坦率地做了呈現,隨後100多位處級以上幹部的心得體會也陸續曬出來。此舉,令龍華網民們倍覺真實親近。
  而據新區綜合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微信平臺的互動功能還在繼續開發,將開通點“贊”功能以及“我有話說”欄目,讓市民可以通過微信向具體分管領導提建議。
  群眾唱主角
  汲取民智民力掃除“四風”
  不久前,唐祖斌到龍華新區管委會參加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評估會議。這個會議的主題是“改革述職民主評議”,老唐的評估對象幾乎清一色是新區各部門的一把手。
  作為龍華新區民治義工隊伍的“老大”,老唐對改革“指點江山”還是頭一次。與老唐同時受邀的還有其他十餘人,身份不一而足,既有專家學者,又有常見的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也不乏普通的公務員和媒體記者。
  以改革創新踐行群眾路線,龍華新區堅持問題導向,更註重群眾評價,正是在這樣一種導向指引下,普通義工唐祖斌走進了民主評議的會場。
  創造在基層,方法在群眾。踐行群眾路線,掃除“四風”之弊,就是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去,從群眾中找對策方法,在已有的經驗中創新工作思路。
  在龍華新區,群眾是教育實踐活動中的不二主角,而改革中期述職評議僅僅是這一取向的局部縮影。
  教育實踐群眾唱主角,龍華新區有思路更有行動,案例不勝枚舉。
  ——到行政辦事大廳查找服務短板,進社區檢查小區垃圾分類,到公共場所考察控煙實施情況……活躍在龍華新區的群眾隊伍“文明觀摩團”,由龍華新區綜合辦倡導和組織,由市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媒體人士組成。這支民間隊伍反映民眾訴求,傳遞基層聲音,成為龍華新區文明建設的參與者、宣傳者、政府工作的監督者,隊伍反映的意見也成為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
  ——今年1月中旬成立的龍華新區廉潔促進會,是在新區紀工委推動下以建設廉潔社會為主要職責而成立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組成人員來自於“民間”,個人會員包括企業人士、傳媒人士、律師以及社工、社區群眾等;單位會員涵蓋了文化、醫療、教育、傳媒、實業等領域。
  群眾唱主角得到了龍華轄區居民的熱烈回應。曾參與文明觀摩團垃圾減量分類活動調查的居民感慨,“切實體會到我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文明話題雖大,首先要做的卻是一件件小事。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更有能力為新區的更好發展貢獻力量。”
  黨建主抓手
  走“實”最後一公里
  基層黨組織是黨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依托,在這裡扎營的黨員幹部,既是踐行群眾路線的形象大使,也是具體為民服務的“操盤手”。可以說,幾千萬名基層黨員、幾百萬個基層組織怎麼表現,教育實踐活動就呈現出什麼面貌。
  因此,推進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是一個重要著力點,衡量活動成果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要看基層黨組織是不是得到了加強。
  目前,龍華新區正多措並舉,夯實基層黨組織建設,以基層黨建為主抓手,將服務群眾常態化,做“實”最後一公里。一方面,下大力氣整頓軟弱渙散的基層黨組織,將整頓工作納入年度考核,堅持領導包點,分類整頓,對症下藥,全面完成24個軟弱渙散的黨組織的整頓,並建立長效機制,實行常態化、滾動式整治,提升基層黨建水平;另一方面,整合黨群服務中心、黨代表工作室、婦女兒童之家等社區各類服務陣地,發揮整體效能,讓群眾話有地方說、事有地方辦、問題有人管、困難有人幫。此外,積極構建以社區綜合黨組織為核心,居委會、工作站、股份公司、轄區單位、社會組織等各類社區組織共同參與、多元共治的新型社區服務管理體系。
  同時,基層黨務工作者專業化、職業化改革(簡稱“兩化”改革)邁向深水區,新區以健全制度機製為基礎,制定《推行基層黨務工作者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的實施意見》,為“兩化”建設提供機制、人員、經費等保障;以強化務黨能力為核心,加強針對性培訓,進一步提高基層黨務工作者的履職能力;同時,以完善職業保障為重點,在全國率先構建專職黨務工作者資格認證體系,成立資格認證委員會,實行初級、中級、高級資格三級認證,舉行資格認證考試並頒發證書。目前,已組織938人參加初級資格認證考試,招聘80名專職黨務工作者,極大地激發了黨務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
  今年上半年,黨務工作者通過走訪基層,收集群眾意見建議260多條,90%以上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受到了轄區黨員群眾的歡迎和認可,群眾對基層黨組織的滿意率提高到96%。
  攻剋“老大難”敢啃“硬骨頭”
  ——龍華新區教育實踐典型案例解讀
  ★梅觀高速取消收費
  談判耗時兩年,新區回購高速13年運營年限
  解讀:梅觀高速調整收費呼籲多年,龍華新區成立後,將梅觀高速取消收費和市政化改造作為重點工作之一。
  梅觀高速取消收費過程頗為艱難。由於這條高速初期設定的收費期限至2027年,取消收費影響大、牽涉廣,深圳市交委、龍華新區等15個部門組成工作團隊,經過多方比選和耗時兩年左右的談判,最終決定將梅林主線收費站遷走,在外環高速公路黎光立交南側新建一個收費站,龍華新區出資27億元,正式回購梅觀高速剩餘13年的運營年限,於今年4月1日正式取消收費。自此,梅觀高速成為全國首條運營期內通過政府回購方式取消收費的高速公路。
  ★沙元埔變電站建設
  不斷優化建設方案,取得居民理解
  解讀:隨著龍華新區民治片區居住人口增加及企業飛速發展,區域用電需求急劇增加。據統計,去年該區域用電缺口已達5萬至5萬千伏安,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生活和經濟發展,沙元埔變電站的建設變得必要而迫切。
  建設變電站是否會產生輻射,是否影響周邊居民身體健康?這曾是周邊小區居民最為擔心的問題。龍華新區組織了專家團隊實地考察,就變電站建設、防雷、輻射等市民擔心的問題給出了科學的解釋。與此同時,民治辦事處工作人員主動上門挨家挨戶做工作,針對居民的合理訴求,雙方共同優化了變電站建設方案,如調整發電機組位置、設置電磁輻射實時顯示屏、對變電站外牆進行防輻射處理等,還組織業主代表參觀了崗廈變電站等項目。最終,項目建設方案進一步優化,得到居民理解。
  ■記者觀察
  期待啃“硬骨頭”的“龍華精神”永不謝幕
  解決民生問題,龍華新區今年的表現堪稱“搶眼”。而回望新區成立至今,前兩年同樣表現不俗。
  “腸梗阻”七年之久的梅龍路,經歷30餘輪談判後,打通最後的700米,自此一馬平川。從新區建立之日,梅觀高速免費的話題被拋出,到今年4月底收費終結,歷時近兩年半時間,期間歷經談判拉鋸,最終一錘定音。
  如今,孩子無書可讀的家長們申訴的現象也日漸稀少,因為新校一座座拔地而起,老校不斷更新擴建,學位供應年復一年增多。
  在一系列被啃掉的“硬骨頭”背後,龍華人務實敢乾、堅韌不拔的精神氣質彰顯無遺,對“厚於德、誠於信、敏於行”的廣東精神做出了最鮮活的註解。
  我們的時代呼喚敢於破題的改革者,也需要敢於擔當的主政者。期待這種以民生為重、敢啃硬骨頭的“龍華精神”,能夠在更廣闊的時空範圍內迴旋共振,永不謝幕。
  圖/文 吳永奎 陳宏彬
  編輯統籌:李勁  (原標題:解碼踐行群眾路線的“龍華思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k83vkjf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